综合新闻
    综合新闻
    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正文
    科技攻坚破壁垒,钢铁巾帼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
    发布时间:2025年10月17日 17:11 发布者: 浏览次数:

    ——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“材智巾帼”科研团队

    在服务国家“新质生产力”战略的征程中,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活跃着一支以黄峰、张美杰教授为核心的巾帼科研团队。她们深耕钢铁材料产业链,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,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女性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担当与“四自”精神。

    自立自强,勇闯科研“无人区”

    在男性主导的钢铁材料领域,这支“娘子军”迎难而上。面对日韩对深海管线钢核心技术的封锁,该团队颠覆传统认知,原创性提出并实现“硫化物软壳包裹氧化物硬核”的复合微纳结构设计,开辟破解“氢脆”难题的新路径。为解决钢铁冶炼高能耗顽疾,该团队瞄准钢铁冶炼“心脏”——高温窑炉内衬。团队主导研发全球首创的高温相变储热耐火材料,应用于海底管线钢冶炼等环节,显著提升内衬性能,单条加热炉年省超400万元,吨钢成本降低,并大幅降低排烟温度(65℃→32℃),提升热效率。张美杰自豪表示:“我们实现了耐火材料从0到1的突破!”


    精研智造,锻造产业“硬实力”

    科研成果的价值在于应用。团队深知精准控制非金属夹杂物是提升钢材竞争力的关键。黄峰教授团队扎根武钢一线,精细优化工艺参数,成功攻克X70级别厚板管线钢抗氢脆难题,使我国深海抗酸油气管道国产化率从30%跃升至85%,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。团队首创“材料腐蚀大数据技术”,用AI优化设计,研发周期缩短60%,能耗降低40%。其成果在湖北转化,带动产业链新增产值超150亿元。服务武钢的“高品质硅钢技术”助力产品达国际先进水平,年增效益逾8亿元。


    产教融合,培育未来“生力军”

    团队积极探索“产学研用”融合,与宝武、中国五矿、中船重工等共建7个联合实验室。通过“项目制”实战,学生在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中成长,近三年培养的研究生中12人入选国家“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”。团队创建的“材料科学巾帼创新工作室”,累计输送20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。

    这支巾帼团队勇担使命,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项目20余项,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、省部级奖8项,授权发明专利56项。她们用卓越的成就证明:在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中,女性科研工作者不仅能撑起“半边天”,更能以独特的创新视角开辟新赛道。正如黄峰教授所言:“材料科学既需要钢铁般的意志,更需要绣花般的精细,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所在。”

    面向未来,武汉科技大学材料学部巾帼团队将继续以国家战略需求为指引,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,用更多原创性、颠覆性科技创新,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不可替代的巾帼智慧与力量。